自從與文字結緣后,便時!”晃淖指腥尽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時候,用心、用悟、用情,柔情似水,又激情暢懷,用筆墨澆筑每一方天地,漸漸讓視線變得清晰明朗,只為那一瞬間化繭成蝶的燦爛,卻猜不透過程背后的美麗有多曲折和不易。
每次文化之旅,都有一種感悟。各路的鄉土氣息、民俗風韻,充滿著神秘的色彩,似乎有很多精彩正等著建設者分享,因為印象深刻,往往過了幾年之后還會回想、回味,甚至浮想聯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文字描述表意表情。于是,各種語言在腦海里跳躍,思緒在變幻莫測的城市里漂移。陽光下耀眼的大橋威武雄壯,氣勢磅礴;隧道蜿蜒盤旋,在無數壯實而有力的雙手的勞作下,瞬間變成地標性建筑?粗矍暗哪且荒,感慨在心底里發出強烈的呼喊:一定要宣傳出去,那是工人辛勤汗水下的杰作,要拍得閃亮、寫得漂亮。
工地掠影、重點關注、施工紀實、領導關愛、文化生活、標準管理……所有要素的完美結合,造就了交通巨變、城鄉發展。那些畫面在字里行間定格,帶動多少參與建設的人真情的流露,處處的經歷充分體現春天般的溫暖。那些高大上的結構物、建筑物指引著我們向前,這個充滿正能量的中鐵建大家庭牽引著每一個小家庭享受幸福,除了感恩、感謝,還有激進的勇氣。
接觸文字幾年,發現一個新聞熱點、話題消息,如果措詞把握不準,隨時存在政治隱患,承擔各種風險。如此,對作者的文字要求很高,對自己而言難度很大。擴大知識面,積累、學習、研究文字成為必修課。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翻看相關公路、鐵路、市政交通系統報刊雜志,堆積如山的桌面承載著滿滿的希望。培訓、學習、會議成為練筆的訓練營,也許,真的只有積累和思考,才能離文字的內涵更深一步。曾經看到工人在100多米高的墩子上熟練操作機器,淡定自如,那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支撐著他手里的活,這樣的場景只有用最真實的情感表達才能成就這字畫一體的作品。
跟文字打交道的人內心很強大,他們思考的時候,如成千上萬本書籍在腦海里翻騰,在詞海里找答案。這些文人的思維是不同尋常的,他們跟文字較勁和較真。接觸文字后,朋友圈成了標準的文人圈,天南地北的問候都帶著濃濃的文化底蘊,他們在圈里變著法斗智斗才,火藥味十足,著實讓人開了眼界。不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發現,哪里都是亮點,有心的文人就是這樣灑脫。
為了將所想、所感、所悟的意境表達更完美,在空閑之余會跑去文化館,各類歷史名著成了晚上陪伴的枕邊書,還有單位訂閱的《讀者》《新華文摘》等雜志。除了看還會把經典語錄摘抄下來,作為寫作的借鑒;有時候會跑去采訪一線的工人,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和實際愿景,長期積累必定有收獲。一路走來,拜過師,學過藝,在一次次的老師帶領和自己感悟下,“文藝細胞”慢慢豐富起來,有時候在研究一個課題的時候對中心思想把握不準,卻可以在平時的吃飯、走路、讀書過程中去聯想思考,突然冒出一個靈感。
當我認識了文字的豐滿,便已經突破自己,變成了依依不舍的文字愛好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