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白皙過駒,像一道流星,如閃電一般一晃而過。我要把青春融入鐵路事業中,像飛蛾撲火般的義無反顧,用青春有限的時間投入無限的工作當中去 ——摘自于強座右銘

2003年,24歲的于強脫下軍裝踏入了鐵路的門檻,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工務線路工,入路12年以來,工作中始終保持著軍人作風,先后擔任過線路工、工長等職務,由于工作出色,2012年度被段評為先進生產者。艱苦的工作環境磨練反而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意志。為使青春不虛度,1999年,他從部隊轉業后由路局安排統一對轉業兵進行封閉式培訓學習。學習期間,他扎實努力學習了勞動安全、計算機應用基礎以及文化課程,門門成績優秀,成為班里首批畢業的優秀學員。隨后,在客運乘務員的崗位上,并沒有因客運工作繁瑣、枯燥而簡單對待,繼續秉承“敢為人先、不怕吃苦”的軍人作風,在班組中提出“寧可身體累倒,服務品質不倒”的工作理念,提高了班組服務質量,受到了帶班列車長的一致好評。2003年5月,在補充工務人員的過程中,他以良好的綜合素質通過測評,成為包頭工務段東興線路車間的一名線路工。

工作環境的改變給了于強極大的考驗,更為他的成長奠定了基礎。春季沙塵四起,在線路上刮得整個人渾身上下都是土。夏季酷暑難當,烈日的照射下,整個人渾身上下都是汗。秋季持續高溫,悶熱難耐。汗水濕了干、干了濕,工衣上結了一層厚厚的汗斑。冬季寒風凜冽,線路上沒有任何避風處,冰冷刺骨。線路工的工作周而復始,從事簡單,重復的重體力勞動,需要不甘寂寞,全身心的投入,有些人受不了這份苦,打了退堂鼓,有的托關系調動,有的找領導訴苦,他卻默默無聞的忙碌地穿梭在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盡職盡責,得到了車間干部的一致認可和工友們的高度贊揚。“以前人們對養路工抱有偏見,認為養路工是出苦力的,被人們所輕視,直到我在東興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才對養路工有了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感受到了他們的平凡和偉大。”于強深有感觸的說道。

2013年,于強被調到古城灣線路車間檢控工區,憑著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一年后,他擔任了工長。針對工區人員多,思想不一致,管轄設備數量多、型號規格復雜,針對這一現象,他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時時用“孫奇”的先進事跡教育職工,用集體的力量幫助人,用老一輩養路人敬業愛崗的精神激勵人,使工區職工形成一個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堅強集體。為提高班組業務水平,他率先帶頭組織班組職工學習,工務線路檢查應知應會業務的學習。為了“勞逸結合”經常組織班組開展文化娛樂、參觀游覽等活動,促進感情交流,增強班組凝聚力,得到了班組職工的信任和擁戴。他常說:“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對工務工作的滿腔熱忱,讓于強這個平凡而普通的養路工作者,獲得了2012年度段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于強把自己對養路事業的愛、對崗位的愛、對同事的愛融入每一天,過得忙碌而充實,充實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