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哈鐵報訊,今年46歲的劉勇勝在海拉爾工務段鼎鼎大名:2015年6月,他設計研發的道岔大軌件加工器械,當年就為段節省設備運用和成本支出費133萬元。2012年至今的4年里完成3項技術革新,2項獲全局科技創新成果獎,累計為單位帶來1000余萬元的成本節支收益。
首先驚嘆,僅僅一個人就能帶來如此大的節支能量。
細讀他的事跡,發現了幾個閃光點:一是他帶領攻關小組研發的靜彎機,實現了對26個以往無法定性及疑似傷損鋼軌的傷損結構、走向、位置的準確研判。就是說這項技術解決了無法準確研判鋼軌故障的技術難題。判斷不準或根本發現不了險情,對列車運行安全該是多大的威脅?不治已病治未玻在使用靜彎機探測傷損軌70根后,該段已連續4年未發生線路“三折”。試想一下,這無形價值該是多少?二是通過百天試用期后,于當年申請了國家專利。如果在專業廠家購買此類產品要40多萬元,而他們自制的靜彎機僅花4.5萬元,而且專利本身就可以轉化為金錢。他設計研發的寬準混合菱形交叉砼枕道岔,在滿洲里口岸站成功投用,并獲得全局科技創新成果獎,截至目前,國內尚無同類技術。這再次證明了一點:科技就是價值和生產力。三是鉆研精神鑄就了他的成功。閑暇之余書不離手,愛琢磨肯鉆研,反復修改反復試驗,每項成果都透出他的辛勞和無悔的付出,同時也彰顯出自身不可替代的價值。
由此想到,如果我們都能像劉勇勝一樣熱愛崗位熱愛自己眼前的這份工作,愛學習肯鉆研,每個人將挖掘出多大的潛力?更重要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的企業必將煥發勃勃生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