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路》流淌在青藏高原的壯美史詩
5月1日至5月6日,由中國鐵路文工團全力打造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雪域天路》在新建二七劇場上演。該劇為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由中國鐵路文工團青年導演王鐸任總導演,著名作曲家劉彤擔任作曲,著名凍土專家、原鐵道部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專家咨詢組組長張魯新擔任特邀顧問。通過演員精湛的肢體語言,該劇向觀眾描繪了一幅來自青藏鐵路人的精神肖像。
未去過青藏高原,怎知天地遼闊。
放眼望去,雄鷹盤旋飛過唐古拉山口,雅魯藏布江在山間蜿蜒流淌。不磷不緇、巍然聳立,珠穆朗瑪峰的巍峨身軀直插云端,撐起一片蔚藍。
在青藏高原,有這樣一條“天路”,它如一條銀色綢帶盤亙在世界屋脊之下,被稱作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豐碑。它,就是青藏鐵路。
從1956年開始勘測至2006年青藏鐵路格拉段通車運營,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隨著風笛鳴響,一條東方的“哈達”傲然鐫刻在地球之巔,1956公里的登天之路激蕩在江河之源。
千里征程,無悔芳華。幾代青藏鐵路人在這片熱土揮灑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他們留下的足跡,宛如綻放的雪蓮花,守護著天路的一片通途。
5月1日至5月6日,來自中國鐵路文工團的青年導演王鐸和演職人員將塵封在綿長青藏線上的故事,從千里之外“搬”到了北京。為期5天的時間里,一場有關三代鐵路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夢堅守、扎根青藏的感人故事在新建二七劇場上演,每場演出座無虛席、掌聲連連。
低吟淺唱 訴說曠世情緣
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雪域天路》取材于青藏鐵路建設和運營中的真實事件。該劇采用回憶的視角講述了一家三代鐵路人在青春芳華之際投身青藏線,艱苦奮斗、追夢拼搏的故事。作為曾經奮斗在青藏鐵路的無數鐵路人中的一員,他們最終在這專屬于青藏鐵路人永不褪色的傳奇中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舞劇《雪域天路》講述的故事發生于20世紀50年代。年輕的爺爺響應祖國的號召,為了早日實現建設青藏鐵路的愿景,懷著崇高的志向,隨隊入藏勘測。在一次勘測任務中,他因缺氧暈厥,卻在機緣巧合之下被藏族姑娘所救,二人兩情相悅,情定高原。
由于勘測任務繁重,爺爺和奶奶聚少離多,很少見到爺爺的父親對于鐵路和爺爺都有很強的抵觸感。當爺爺提出想讓父親繼承自己勘測工作的想法時,父親堅定地反抗和拒絕爺爺的安排。在一場大風雪中,搶救勘測數據的爺爺不幸犧牲,父親也因此理解了爺爺的夢想,毅然決然地背起行囊,穿越戈壁荒野,不畏凍土極寒,成為筑路大軍中的一員。
時過境遷,父親將交接棒遞給了身為講述者的“我”。作為第三代鐵路人,“我”沒有猶豫,繼續踏上征程,成為一名青藏鐵路的運營人員,遵從內心,享受另一種遼闊和自由。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格拉段正式開通運營,“我”攙扶著年事已高的奶奶來到青藏沿線。爺爺的夢想最終實現了,但他已無緣看見。此時的爺爺化作了曠野上游蕩的微風,撫摸著奶奶爬滿皺紋的臉頰。在他們的身后,一列火車疾馳而過。那一刻,奶奶仿佛回到了她和爺爺初見時的場景,重溫兩人的曠世情緣。
衣袂飄飄 譜寫無悔芳華
如果不是親自到青藏鐵路一線采風,如果不是躬身和青藏鐵路建設者們推心置腹地對話,王鐸坦言,自己永遠也寫不出觀眾眼前這一版情摯意濃、引人入勝的《雪域天路》。
“當初我們寫的第一稿,人物的情感太像當代人的情感了,比如男女主人公愛情的發展,我寫得很生活化,但其實并沒有還原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物真正的生存狀態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王鐸說。
就以開頭為例,在初稿里,王鐸想象的是勘測技術人員跟著鐵道兵進藏,人群歡欣鼓舞,場面熱烈。然而真正去青藏高原采風時,王鐸才知道,真實的場景并非如此!捌鋵嵾M藏對技術人員來說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缺氧、身體不適、生存環境惡劣,和內地斷絕聯系。當他們到達拉薩時,隊伍已經疲憊不堪了!痹谶M一步了解了當年青藏鐵路人的生活狀態后,王鐸對劇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
采風使王鐸了解了那段歷史中鮮活生動的細節,尤其是自20世紀50年代起,大量勘測人員為青藏鐵路建設所做出的貢獻。而這些事情,他之前并不十分了解。和這個群體的交流,讓王鐸心生敬意。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風火山觀測站,勘測人員每天的工作就是觀測高原凍土的凍融循環。他們在外面盯著數據標尺,一盯盯一天。那時候,所有的數據都要靠勘測人員用手記。這項工作持續了40年,大量的勘測人員留下了1200萬個寫在紙張上的數據。采風時,王鐸聽到過一個故事,一個技術人員離家后不久,母親就去世了,由于那時信件的郵遞很慢,他在3個月后才從家書中得知這個消息。
在創作《雪域天路》時,王鐸加入了大量當時人物的真實情感。比如在呈現高原生活的艱苦時,創作者們沒有停留在“苦”的層次上,而是挖掘人物更深層的情感,表現真實的人性。劇中表現一位女技術工作者在凍得受不了時,她的心理活動就是想家。在她的幻覺里,出現的是她母親!皠≈械那楦新撓堤貏e多元,他們在艱苦環境中也思鄉,但告訴自己必須堅持下去。這是很復雜也很真實的情感。”王鐸表示,“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是要有人文關懷的,而不是片面‘貼標簽’。”
光影交織 銘刻至誠信仰
相對于話劇、歌舞劇等表現形式,舞劇的挑戰性更大,因為舞蹈演員們只能通過無聲的肢體動作向觀眾傳遞情感和內容。無論從現場感召力還是觀眾的反饋,王鐸無疑交上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用王鐸的話說,用舞劇的形式表現青藏鐵路建設題材,難度很大!40年,1200萬個記在紙上的數據,生活環境沒水沒電,這些用語言說很容易,但用舞劇表現就很難。對于幾十年前的生活,很多觀眾是沒有經驗的,他們只能在觀看舞劇的過程中接收、想象和還原,這其中主創和觀眾之間的溝通是有障礙的。越是宏偉的藍圖、跨越時代的內容,舞劇越是難以表現出來。”
在舞劇《雪域天路》中,王鐸“撬”開觀眾心扉的法寶,就是情感的表達。
“你感受不到當時的環境,但是情感是一樣的。愛情、親情、價值觀,這些都是一樣的。劇中,爺爺要求父親必須像他一樣做鐵路建設工作,對此,父親和奶奶都不理解,并由此產生了激烈的沖突。在爺爺犧牲后,父親繼承了他的遺志,參與了青藏鐵路的修建。這種情感放到現在,也是可以被理解的。”王鐸說,“我們用了大量的情感點和情感線索,解決了舞劇不容易被觀眾理解的問題!
在這場100分鐘的演出中,王鐸將鐵路人獨特的精神魅力向觀眾做出了最直觀的表達。
爺爺、爸爸、奶奶和“我”都為青藏鐵路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雪域天路》想要表達的,不僅是展現三代青藏鐵路人的青春選擇,而是通過這一家三代鐵路人的故事,向在生命禁區中創造出奇跡的老一輩鐵路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正如導演王鐸所說:“我希望舞劇能夠展現出新時期的民族精神。這一切既是為了紀念,也是為了感召。青春不是懵懂的代名詞,而是熱血無悔,是在最孤絕的境地里的堅定信念,共同燃燒,彼此照亮!
圖為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雪域天路》演出現場,由任智提供。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
鐵路資訊
- 農歷小年車票開售 鐵路春運售票超1億張08:09
- 這一年,你的平安有鐵路人在守護08:09
- 京張“四電”通過初驗08:08
- 鐵路新裝備拉動“公轉鐵”08:07
- 推進安全生產整治有新招08:06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