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宋元時期的梨園戲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茶余飯后,聽上一段梨園戲,是閩南方言區人民幾百年間的共同記憶。如今,梨園戲被幾位來自法國的導演改編,搬上了現代話劇的舞臺。

4月的福建泉州迎來了法國導演帕特里克·索梅爾率領的10余位法國戲劇藝術家,隨之而來的,還有改編自梨園劇 《董生與李氏》和 《節婦吟》的兩部同名法國話劇。

索梅爾團隊此次來華,是為了參加泉州市主辦的2016年梨園戲對外文化交流之“海絲之春戲劇季”。此次交流的重頭戲,莫過于這兩部法國版的改編話劇。

來泉州之前,法國演員們已經在巴黎進行了幾個月的話劇排練,來到中國后,他們又學習了中國梨園戲的表演方式。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拱手到下頦,在中國藝術家的示范下,法國的演員們躍躍欲試,在唱念做打中領略著中國戲曲細膩充沛的情感和獨特的表演方式,并逐漸體會到中法戲劇藝術的相通之處。

幾天的相伴和交流下來,中法兩國藝術家逐漸走向默契。當導演將中國版 “董生”與法國版 “李氏”組合在一起進行即興表演時,雖然兩位演員之前并沒有任何準備,語言也不相通,但竟然摸索著表演了下去。最后,當 “董生”想要去脫 “李氏”鞋子的時候,來自法國的 “李氏”卻出其不意地將 “董生”摟在了懷里,這種法式浪漫讓導演為之驚喜不已。

“中法兩國的藝術很遠卻又很近,只要有好劇本、好導演和好演員,同一題材,不管是由中國藝術家演繹還是法國藝術家演繹都會非常精彩。”法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合作參贊羅文哲表示。 尚 昊 喬本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