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征夫
在文學日益邊緣化的當今,承認自己愛好文學寫作,確實需要勇氣。
現實中,確實有人不喜歡愛好業余寫作的人,認為這些人是窮骨頭發干燒,跟自己不是同類。同時,愛好業余寫作的人也不愛搭理不喜歡文學的人,他們大都孤芳自賞,既有赤心報國的儒家風范,也有物化忘我的道家神韻,對世道、對人生有獨到的見解,跟那些不喜歡文學的人志趣不相投,甚至很難相處融洽。
其實,愛好文學寫作的人跟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的分野,他們業余寫作,就像不少人喜歡打麻將、逛歌廳、上街購物一樣,每天同樣被柴米油鹽醬醋茶所困擾,同樣被世俗的一切煩事弄得狼狽不堪。所不同的是,他們的精神世界較為豐富多彩,想得多一些、遠一些、復雜一些、深刻一些。他們喜歡爬格子、碼字、煮字,徜徉在自我營造的精神世界里,借以發泄、表達和寄予,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和靈魂上的安詳平和。
愛好文學寫作的人,大都把文學當作情人,文學就像是 “深愛著我,我也深愛,并且不斷對我耍流氓的那個人”。在他們看來,人類是靠精神滋養的,而精神食糧一般來自宗教和文學。他們對不熟悉的人,心是關閉的;對要好的人,心是打開的。他們為人處世很不圓滑,說個話沒人當回事,辦個事像張飛穿針一樣難。現實中缺少朋友,他們就到虛構世界里去找,不停地寫,由習慣成為本能。作品里的朋友是他們按照自己的喜好勾畫出來的,不會因為榮辱、貧富、疾并得失而遠離他們,隨叫隨到,永遠相伴。
以前,只要有人出一篇好看的作品或是一本好看的書,讀者如云。當今,大家都在暈頭轉向地瞎忙,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啃大部頭著作,偶爾翻一翻雜志、瀏覽一下網上的文字,就算是給繆斯女神有個交代了。一般來說,老年人喜歡看歷史類作品,力圖從中找到某種精神支撐;中年人喜歡看現實類作品,力圖從中找到應付嚴酷現實的高招;年輕人喜歡看娛樂低俗類作品,因為現實太殘酷,未來太遙遠,他們想借此逃避或滿足;年輕女性喜歡看時裝購物類作品,哪怕沒有巨大的財力支持,也可以過一下眼癮,做一個美夢;兒童少年喜歡看離奇荒誕類作品,因為這種書可以滿足他們旺盛無比的好奇心和匪夷所思的追求。
當下是網絡時代,許多網絡寫手沒有章法,沒有套路,語言新銳,文字霸道,就像當街胡亂揮舞拳頭,打到什么算什么。不能說他們的文字不是文學,只是文學在他們的筆下已經變得陌生、粗野、低俗、怪誕、迷亂、荒謬,可以顛覆原來的所有審美,摧毀原來的所有價值,讀者可以不假思索地獲得刺激、快樂和滿足。
我是一個比較虔誠的文學愛好者。喜歡文學的人,我都視為文友。我很尊重這些文友,因為只要愛上了文學,就意味著他們正在培養和造就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他們不是力圖以作品教育別人,而是借此溫暖自己,也給別人安慰和溫馨。我始終認為,語言和文字是廣博而精彩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很強,就像空氣和水一樣無孔不入,都在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影響。
業余文學寫作是孤獨的精神勞動,就像聽雨,雨在飛灑,雨在環繞。雨在美學中把聽雨的人慢慢打濕,然后徐徐地把他們歸還給生活。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