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溪

圖1:這枚南昆鐵路通車紀念章為合金質地,整體形狀設計為兩個疊放的六邊形,正面有“南昆鐵路1990—1997”字樣,背面有“南昆鐵路建設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字樣。

圖2:紀念章背面

我國西南地區是重要的礦產資源產地,不僅有色金屬資源儲量豐富,而且貴州的煤礦、云南的磷礦在當地甚至全國都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西南地區還蘊含著豐富的水利、林業和旅游等資源,但由于交通不便,長期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早在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郵傳部就曾呈奏一份議案,指出“昆明、百色、南寧千數百里之間”,交通閉塞,礦藏豐富,建議“滇桂最宜先修”鐵路,使“曠野變為繁鎮”。孫中山先生1919年在《建國方略》中也曾提出過修建南寧至昆明的鐵路。這些方案均因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南昆鐵路的建設終于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修建南昆鐵路,同年12月24日工程開工,1997年3月全線鋪通,1997年12月開通運營,全長898.6公里,為國家I級電氣化鐵路干線。

南昆鐵路從海拔幾十米的南寧盆地,到海拔2000多米的云貴高原,線路相對高度差達2010米。整條線路跨越數條大江大河,經歷幾次大起大伏,沿線地質構造之復雜、線路施工難度之大,在我國鐵路建設中實屬罕見。南昆鐵路施工人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整條線路共建設隧道258座、橋梁476座,橋隧總長約占線路總長的31%。南昆鐵路建設過程中,廣泛運用新技術,一些工程項目的建設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堪稱我國20世紀90年代鐵路建設水平的代表。 比如,清水河大橋高(谷底至橋面)183米,屬當時國內外罕見,主跨128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是當時的中國橋梁之最;板其2號大橋是我國首座鐵路平彎梁橋;八渡南盤江大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V型支撐連續梁結構,大橋的建成,為我國橋梁建設創造了新的橋型;家竹箐隧道是我國在高瓦斯含煤地層中修建的少數鐵路長隧道之一,在我國隧道建設史上創造了一個成功范例……

在南昆鐵路建設過程中,廣大建設者不畏艱險,勇于拼搏,甘愿奉獻,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凝聚成了“為造福人民,勇于攻難克險,甘愿吃苦奉獻”的南昆精神。為了銘記南昆鐵路建設者的偉大業績,傳承南昆精神,1999年12月,南昆鐵路紀念碑在廣西百色落成。紀念碑上是江澤民同志題寫的遒勁大字:“建設南昆鐵路,造福西南人民。”

南昆鐵路建成后,和湘桂、內昆、成昆、昆河鐵路相連接,形成了與我國西南地區與華南沿海緊密連接的鐵路網絡,為云南、貴州、四川等省物資出海提供了極大便利,對增進民族團結、鞏固國防、提高沿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西部地區社會發展、縮小東西部差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鐵道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