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斬獲第73屆雨果獎后,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為中國科幻文學帶來了更多的關注和新的生機。10月14日,中國作協主辦的“劉慈欣與中國科幻文學”講座在北京大學舉行,多位專家學者與劉慈欣共話中國科幻文學的困境與未來。
不求前衛,科幻之路也要踏實走過
“我是看雨果獎的作品長大的,但在我的印象中,雨果獎與中國的距離似乎比諾貝爾文學獎還要遠得多,畢竟我們現實主義文學的土壤更加深厚。”劉慈欣說。
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他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在1998年開始發表作品前,將近20年的漫長時光。“20年的時光,我都是一個人安靜地創作,難免有一種孤獨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獨自堅守著一片根本沒人在意的疆域。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塊看似空曠的疆土其實并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那兒,和我同樣的人其實不少。”
劉慈欣透露,他接觸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地心游記》。“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黃昏,我在家里看這本書被父親發現,他把書一把拿走又還給了我,并告訴我說這叫科學幻想小說。我當時問父親,這里邊都是幻想出來的?父親說,是幻想出來的,但都有科學分析。這句簡單的回答,確立我整個科幻的理念,并持續到現在。”
在劉慈欣看來,這個傳統、核心的科幻理念,并不被國內文學界廣泛接受。“我們國內的科幻文學更在意理論,創作變得很超前,經常試圖通過架一個梯子,跨越很多東西,然后達到某一種高度。其實,就科幻小說而言,有些東西難以跨越,我也是走過其他科幻作家已經跨過的那些路。我們必須踏踏實實走過這樣一個階段。”
“三體熱”助科幻出版迎來新的春天
與會專家認為,《三體》獲得雨果獎為中國的出版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中國的科幻文學經歷了一個從萌芽起步到曲折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科幻文學始終沒有形成相應的閱讀熱點,作家作品的市場占有率、讀者群體都還比較小,特別具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寥若星辰。《三體》的獲獎必將深刻改變中國科幻文學的現狀,促進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繁榮。”重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編輯陳興蕪說。
《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認為,《三體》成為中國科幻繁榮的引爆點。這部書為中國科幻樹立了一個新標尺,并初步確立了科幻文學的美學標準。
網絡時代,科幻文學將何去何從?
“在全球市場影響下,人們的思維方式逐步同質化。世界范圍內的小說寫作都面臨著講故事能力逐步喪失的現狀。《三體》則跳出日常的三維空間,在更廣闊的空間展開故事的敘述,這是對現代寫作的超越和克服,為文學提供了新的向度和空間。”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楊慶祥說。
“在網絡時代,科幻文學的進入,可以打破一直以來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之間的楚河漢界。它可能給網絡文學帶來一種科幻現實主義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恰恰是對文學的嚴肅性的繼承。”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看來,《三體》的嚴肅性就體現在它是建立在中國人最深刻、最核心的現實焦慮上。科幻文學完全可以以一種科幻的設定和嚴密的推理將文學的嚴肅性帶入到網絡文學中。
同時,邵燕君也表達了自己的隱憂:“《三體》的獲獎讓我們認識到,學院派應該調整自身的評價體系,不能站在普通讀者的對立面去討論科幻文學,而是應該以學術的眼光、對于媒介的新認知,去促進科幻文學在網絡時代的新生和發展。”
史競男賀璞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