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一頭精明干練的短發、一身褪色的工服,黝黑的臉上總是洋溢憨厚的笑容,他就是包頭工務段探傷車間包探一組班長,48歲的楊有。

集中修以來,每次夜間作業前,楊有提前1小時到工區,檢查照明設備及探傷儀。為了提高探傷效率,增加探傷的準確性,楊有隨身攜帶的挎包里總是裝著備用探頭和手持探頭,隨時調整探頭的組合方式,多方位探測線路。

10月21日凌晨1點,夜晚一片漆黑,集包線上行268公里200米處,楊有推著探傷儀行走在枕木間,為了手電不與顯示器相互照射反光,只能壓低手電,燈光只能照到一兩米遠的地方,雙眼緊盯探傷儀,時間一長眼睛刺痛難忍,行走時注意力又不在腳下,時常被拉桿絆個趔趄。

“越難越要細”這是楊有的口頭禪。每當遇到疑似傷損部位,為了不漏探、錯判,他總要停下來,手推著儀器過兩遍,還不放心,又俯身仔細錘敲。道岔、焊縫、轍叉、尖軌等探傷儀探不到的地方,更是蹲在枕木間,一寸一寸查,一寸一寸敲。

“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楊有用自己的行動詮釋它的意義。